2024年第十届全民营养周,由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组编写的《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为乳糖不耐受者提供了科学饮奶的重要指导,帮助这部分人群在享受乳制品带来的美味与健康的同时,避免不适。
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 不良是一种全球普遍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70%的成年人受此影响。
乳糖(Lactose)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
乳糖对人体有很多的健康益处,与其他糖比起来(如葡萄糖、蔗糖),能更好地促进钙、锌吸收。在亚洲人群中,增加乳糖负荷有助于增加双歧杆菌丰度,改善乳糖吸收不良。
乳糖在肠道中需要被水解成单糖后吸收,这一过程需要小肠黏膜的β-半乳糖苷酶和乳糖酶的参与。初生婴儿通常有丰富的乳糖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成人的乳糖酶活性会因基因程序减少而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乳糖非持久性。
乳糖不耐受
乳糖无法完全被消化吸收,未被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后,经肠道菌群的发酵产酸产气,从而出现腹痛、腹胀、胀气或腹泻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构成了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 LI)。
乳糖吸收不良
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 LM)是指小肠中无法有效消化和/或吸收乳糖的情况。
乳糖不耐受和乳糖吸收不良都与乳糖酶有关,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是乳糖吸收不良的 30%左右。
乳糖的耐受剂量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国外的研究和共识,大多数乳糖不耐受者能够单次耐受约12g(相当于240ml牛奶)的乳糖,特别是在乳糖与其他食物一同摄入时,可能几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乳糖剂量增至24g 时,不耐受症状会显著增加。
大多数情况下,乳糖不耐受人群无需完全回避乳糖。可以通过控制单次乳制品摄入量、选择低乳糖乳制品、逐步加量、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等方式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
酸奶和奶酪等经过发酵等特定处理的乳制品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理想选择。酸奶中的乳酸菌(如嗜热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含有β-半乳糖苷酶,能够分解乳糖,降低酸奶的乳糖含量,并有助于减轻肠道症状。
此外,浓缩牛乳蛋白粉,虽来源于100%生牛乳,但因经过低温纳滤分离提取,去除了部分乳糖,含量相对较低,可以作为每日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可以帮助提升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
结肠适应:在乳糖酶缺乏的个体中,乳糖摄入有利于结肠中乳糖消化相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增强结肠乳糖的消化吸收,并减轻不耐受症状;粪便分析表明,乳糖摄入增加了粪便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及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可能与乳糖吸收不良改善有关。
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受人群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在逐步增加乳制品摄入量后,肠道症状有所改善,因此逐渐增加牛奶负荷是乳糖吸收不良有效治疗方法。
建议从每日饮用牛奶30-60ml开始,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缓慢增加到每天 250ml。但在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应避免空腹饮用牛奶或食用奶油,并控制添加了乳糖的其他食品摄入量,如冷冻食品、糖果、蛋糕和酱汁等。
在食用乳制品时,与谷物、蔬菜、水果等日常食物一同摄入。这种混合食用的方式可以有效减缓乳糖在肠道内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不耐受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发酵食品: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提高乳糖的消化率,从而缓解乳糖不耐受带来的不适。
益生菌:能够改变肠道 pH 值,帮助消化乳糖为β-半乳糖,并对肠道活动和整体结肠微生物群产生积极影响。这种作用不仅有助于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还能增强肠道的整体健康。
益生元:低聚半乳糖(GOS)作为重要的益生元,能有效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不仅能选择性促进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提高乳糖消化能力,还能通过长期服用提高肠道乳糖酶活性,从而增强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此外,GOS 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乳糖在肠道的积累,缓解腹胀、腹泻等不适感。
由于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取决于乳糖进入小肠和结肠的速度、时间、接触面积等,建议通过混合性食物中的脂肪、纤维素等延缓胃排空,以减少单位时间接触小肠的乳糖量。此外应减少或避免引起肠道蠕动过快的食物摄入,如辛辣食物等。
在食用乳制品之前或之间服用乳糖片或滴剂来获得外源性乳糖酶,主要由真菌或酵母产生,也可添加到乳制品中,以帮助消化乳糖。
100%生牛乳30倍浓缩提取牛乳蛋白
利用低温纳滤膜分离,富含多种活性乳蛋白
80%酪蛋白+20%乳清蛋白,持久温和供能
每天20克,肠胃轻负担,健康有活力!